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重庆歌乐山:破局“名山旧城”之困

重庆歌乐山:破局“名山旧城”之困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20-01-06 19:05   浏览 次  

旧城之病、挤城之困让歌乐山这座革命圣地、城市“绿肺”不堪重负,亟待“治疗休养”

改造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既要城市好形象,更要群众获得感。重庆市沙坪坝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绿色本底”,开展系统治理

道路宽了、拥堵少了、违建拆了、环境美了,随着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里面是渣滓洞,外面也是渣滓洞”的调侃也消失了

在南北纵贯重庆主城区的中梁山脉中段,相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歌乐山因此而得名。

这是一座红色之山。白公馆、渣滓洞、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聚集,并由此诞生了著名小说《红岩》。

这是一座绿色之山。森林茂盛、暗河溪流,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绿肺。

这又是一座城中山。东面是重庆核心城区,西面是大学城、科学城等发展新区,有常住人口达11万余,中小企业近1700家。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歌乐山片区因建成时间长、区域空间小、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面貌“灰头土脸”、交通拥堵不堪,特大城市旧城之病日益加剧,亟待“治疗休养”。

从“患病”到“渐愈”,歌乐山如何破解城市旧城之困?对城市品质提升有何启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歌乐山,看城市治理如何让市民、游客竖起大拇指。

红色名山已经不堪重负

山城重庆以山多而得名,最有名的当属歌乐山。歌乐山脚下、嘉陵江之畔,是始建于宋代的巴渝特色古镇磁器口。

到歌乐山瞻仰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早已是外地来渝游客的必选。磁器口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也让游客进一步激增。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王小云说,今年1-9月,沙坪坝区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主要集中在红岩—磁器口景区。

山城的部分道路本就狭窄,密集的人口再加上大量游客,让歌乐山片区交通压力巨大。连接红岩—磁器口景区的凌云路,长度不到两公里,但下山坡陡,只有两车道,大量的车在这里一堵就是个把小时。

同时,红岩景区周边黑车、黑导游屡禁不绝,拉客宰客现象严重;歌乐山沿线老旧居民区,私搭乱建、物业管理缺失、污水管网配套不足等问题凸显,导致部分区域脏乱差、污染城市河流。

63岁的退休职工张程丽家住歌乐山下,她说:“去往渣滓洞、白公馆景区的路坡陡狭窄,人和车混在一起,堵车是常事,也不安全。”

“一路上的旧小区、老建筑有的都好几十年了,又脏又乱。”张程丽感叹,“外地游客多,这么脏乱差太影响城市形象了。”

山下如此,山上同样不容乐观。

歌乐山森林植被茂盛,部分区域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重庆主城天然“绿肺”。山上狭长的槽谷地带相对平坦,因距离城市市场近、要素价格低,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小家具厂、小食品厂在此汇集,曾有“乡镇企业明星村”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中小企业大多缺少完善的治污设施,废气、污水直排较为突出。

“它们多年前就在这里生产了”,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队长潘力旌介绍,按照现在的环保标准看,相当一部分是“散乱污”企业。

歌乐山片区生活出行不便、环境品质不高、旅游体验不佳,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投诉量居高不下。旧城之病、挤城之困让歌乐山这座革命圣地、城市“绿肺”不堪重负,治病治乱势在必行。

整治难度让人望而生畏

过去沙坪坝区政府也曾想整治歌乐山片区,但复杂的情况让当地干部望而生畏。

“一方面是开展改造需大规模拆迁拆违,整个片区都得伤筋动骨”,当地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另外,这里高校、机关、企业等单位数量众多,权属各异,协调难度也大。”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独特的山城景观,大力开展城市山体保护。

2018年6月,沙坪坝区提出“发扬红岩精神开展片区整治”,向多年顽疾开刀,一场城市品质提升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区域发展,规划先行。针对歌乐山片区山体、农村与城市交融的特点,沙坪坝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该区域的定位、功能,从空间管理、绿色经济、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有了规划,沙坪坝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绿色本底”,开展歌乐山全面系统治理。

歌乐山片区区域狭窄、建筑密度大,要想疏解交通、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就必须加快拆迁改造。

在通往渣滓洞、白公馆的主要通道凌云路,记者看到,过去弯急坡陡、只有六七米宽的四级公路,如今已是宽达22米的平缓道路,两侧大树葱茏。工人们正在抓紧最后施工,确保今年底正式通车。

“我们重新梳理了歌乐山片区的交通,凌云路改造是‘开门炮’”,沙坪坝区交通局副局长刘燕翔介绍,“这条路几十年没有动过,等级低,两侧老旧建筑多,改造难度很大。”

“从今年5月进场到国庆试运行,四个多月内征地2万多平方米、拆迁7千多平方米,还对道路进行拆弯取直、垫高加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燕翔说。

歌乐山片区有一些上世纪老企业的职工生活区,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困难居民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破产的松山化工厂,118户职工挤在逼仄的宿舍楼里,很多人家还得共用厨房或卫生间。几十年过去了,有的宿舍楼成了危房,私搭乱建林立、环境脏乱差。

凌云路两侧原是沙坪坝区第三建筑公司老旧厂房,这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公司拖欠276名职工工资、社保费长达30余年,7户无房职工住在公司里,,是当地多年的上访大户。

“这些居民中不乏重病患者,有的人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有一次我们去一位老婆婆家里走访,她拿出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的住房证,上面还有毛主席语录。”沙坪坝区一名干部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居民享受相关安置政策存在障碍。

扭住牛鼻子着力破顽疾

旧城改造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既要城市好形象,更要群众获得感。

沙坪坝区始终扭住“民生”牛鼻子,用活棚户区改造政策,妥善处理破产清算,投入1.6亿元对红岩景区周边老旧楼房进行危房拆除和搬迁安置,让200多户常年住老旧宿舍楼的群众搬进了新房。

拆迁补偿款也优先用于解决第三建筑公司职工工资、社保欠费,为无房职工安排保障房,帮助3名困难职工再就业。

“真没想到多年的欠薪问题全部解决,无房职工也有了房子住。我们心情舒畅,日子有盼头了!”第三建筑公司60岁的退休职工申德明激动地说。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