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家國與邊關》|聚焦鏡頭背後的那些事兒

《家國與邊關》|聚焦鏡頭背後的那些事兒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20-08-14 17:51   浏览 次  

近日,一部以邊防軍人為主角的短片《家國與邊關》連續在全國各大影院影前播放,在電視黃金時段同步播出。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都為之打CALL,“我期待大家更多地關注國防、更多地關注這些衛國戍邊的‘真心英雄’。”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國防報》的詳細報道——

《家國與邊關》|聚焦鏡頭背後的那些事兒

家國與邊關,鏡頭背後的故事

■胡晨剛 趙金石 國防報特約通訊員 牛德龍

近日,一部以邊防軍人為主角的短片《家國與邊關》連續在全國各大影院影前播放,在電視黃金時段同步播出。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都為之打CALL,“我期待大家更多地關注國防、更多地關注這些衛國戍邊的‘真心英雄’。”沒有華麗炫技的特效,一個個真實而簡單的鏡頭,打動了無數觀眾。45秒的時長中,河尾灘、神仙灣和天文點3個邊防連隊相繼亮相,他們都是新疆和田軍分區某邊防團所屬一線防區,分布在喀喇昆侖高原腹地。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不及平地的45%,紫外線強度高于平地的50%,守衛在這里的官兵正是中國邊防軍人的縮影。鏡頭閃回的一幕幕,折射出他們守防的艱險、奉獻的厚重、理想的高遠。本期視點走進喀喇昆侖高原腹地,聚焦新時代官兵的戍邊生活——

《家國與邊關》|聚焦鏡頭背後的那些事兒

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有本“生死錄”

自從被家人朋友發現自己所在連隊出現在《家國與邊關》短片中,姚強接到的“慰問電話”就沒斷過。“他們也都是心疼我,問我苦嗎?”姚強笑著說,“經歷過更多的人,都沒說自己苦,我苦啥?”

就拿某營營長侯法營來說,風雪加身已是家常便飯。去年冬天,侯法營帶隊在河尾灘巡邏時遇見一條剛形成的近15米寬的冰河。巡邏路不能掉頭,也沒有第二條路可選。侯法營二話沒說拿出繩索,一頭系在腰上,另一頭交給戰友,自己打頭陣走上冰河。回憶起站在冰河上的感覺,他仿佛至今都能感觸到冰層下的河水在流動。在他開路之後,隊員們依序順利過河,完成巡邏任務。

視頻中有一段,是天文點邊防連官兵巡邏的畫面。談起那次巡邏,原連長李改平回憶說︰“當時遇上了暴風雪,風力達到6-7級,眼楮都睜不開,我只好在前面憑著記憶探路。”一陣狂風刮來,列兵田成摯一頭栽倒在地、腳嚴重扭傷,大雪茫茫,不能留他一個人在那,緊急治療後,官兵輪換攙扶田成摯完成巡邏任務。

“風雪中的探路、不知深淺的冰湖,巡邏路上這麼多的風險,要是真有人受傷生病怎麼辦?”筆者不由得捏了把汗,畢竟,在高原環境下,肺水腫、腦水腫等疾病,都可能威脅生命安全。

面對緊張的筆者,官兵卻一派輕松的樣子,“不怕,我們有姚軍醫。”姚紹峰,2002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成績優秀的他听說邊防缺醫生後,毅然放棄更好的機會來到這里,一干就是17年。2016年1月,新兵下連到神仙灣哨卡當天,為照顧6名高原反應比較嚴重的新戰友,姚邵峰一夜沒合眼。第二天早上,5人好轉,但王永柱卻嘴唇發紫、精神萎靡。“不好!肺水腫。”姚邵峰快速進行緊急處置,一邊向上級請示匯報,一邊將病號轉送至海拔較低的三十里營房醫療站。一路上他的手緊緊捏住王永柱的手腕、監控脈搏,“那種焦慮就像等自己的孩子出生時一樣。”黃昏,終于順利將病號送進高壓氧艙,得到了及時治療。

在邊防,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有本“生死錄”。大學生士兵張慶全是天文點邊防連前哨排的司爐工,被官兵戲稱“暖男”。剛下連時,正趕上急缺司爐工,他便主動領了任務。由于哨卡全年氣溫在0℃以下,暖氣一年四季不停歇,張慶全每天24小時都在工作狀態,一個晚上得起來3次,每天還要檢查鍋爐、清理煤灰、拉七八百斤煤炭,這一干便是5年。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還要跟鍋爐“搏斗”。去年7月16日凌晨3時,大廳暖氣片發生爆裂。張慶全顧不上滾燙的熱水,開始做清理。在鏟煤時,一塊燒紅了的煤飛濺到他手上,瞬間脫下一層皮。他顧不上停歇,更換新的管道接頭、重新注水、點燃鍋爐,排除故障時天已經亮了。面對被燙傷、又經過水浸泡得發白的傷口,他卻平靜地說︰“暖氣沒事兒就行。”

設施裝備“鳥槍換炮”,身在邊關一樣“潮”

“邊防是苦了些,但發展和進步也是看得見的,傳說中的通訊靠吼、警戒靠狗、取暖靠抖早就都成為過去了。”說起吃苦,該團政治工作處主任魯梁有不一樣的看法。近年來,隨著新時期訓練、巡邏任務向精準化、高效化邁進,國防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數字信號發射裝置相繼在一線哨卡建成並投入使用,盡可能滿足部隊部分信息化裝備的數據傳輸需要。以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新為代表,科技在“生命禁區”為官兵守防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

“坐著時速50/h的輪式工程機械,馳騁在寬闊的國道上,笨重的‘大家伙’都像長了翅膀!”剛執行完任務回來的某營營長魏廣對新型工程機械贊不絕口,他同筆者回憶起十多年前的場景。2002年,他作為第一批進入天文點哨卡5390前哨排的先遣隊成員,全靠工兵一鍬一鍬鏟平路,中間還要面對缺氧、洪水、凍傷各種高原威脅。“如今,新配備的各種類型的機械非常給力!”據魏廣介紹,新型的工程機械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60/h的速度,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生產。除了用于架設其它設施設備外,機械上還專門配置制氧機,供機械操作手吸氧;配置燃油加熱裝置,告別了天氣寒冷發動機難啟動的困境。從三十里營房到達哨卡從曾經的4天時間,到如今只要幾個小時。演訓場、施工場、巡邏保障、邊防救援都離不開這個“急先鋒”。

與笨重的工程機械相比,全地形巡邏車卻是“大塊頭有大智慧”。前不久,筆者跟隨官兵一道巡邏,坐上被稱為“雪域之舟”的全地形巡邏車咆哮駛出,徑直奔向一望無垠的雪海。“雪海上沒有路,我們走過就成了路。”連長劉小贛自豪地介紹,在這2尺多厚的大雪下面,有雪窩、冰湖,尤其是季節變換、冰雪消融的時節,皚皚白雪下更是危機四伏。但自從2014年裝備了全地形車,執行巡邏任務可是發生了質的飛越,對付這些就是小菜一碟了。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