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20-12-21 03:24   浏览 次  

原標題: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李志雲(左)走訪貧困戶。受訪者供圖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拉馬爾且(右)在村民家中走訪。 受訪者供圖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李天玉(中)探望抗戰老兵。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羅興國在維修農機。 受訪者供圖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李國芝正在晾晒干辣椒。

脫貧攻堅中,他們抒寫不平凡的故事

  八寶(右)與員工交流。 受訪者供圖

  東西部扶貧協作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人物名片】

  李志雲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黨委委員、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政府辦副主任

  “我只是按東西部扶貧協作要求,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辛苦的是基層干部。”近日,面對記者採訪,李志雲這樣說。

  作為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黨委委員,2018年4月,李志雲到涼山州木裡縣挂職任縣政府辦副主任,負責湖州市與木裡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李志雲發現,木裡縣地域面積廣、人口居住分散,單靠簡單地在縣城舉辦招聘會,成效不顯著。2018年11月,李志雲協助長興縣人社局和湖州海川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在木裡縣成立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站、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湖州市安吉縣和德清縣也先后在木裡縣設立工作站,推進勞務協作。

  去年春節期間,李志雲借助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力量,把小型招聘會開到鄉村﹔鼓勵公司在外出務工氛圍較濃厚的鄉鎮招聘勞務經紀人﹔加強與人社部門對接,實現勞務培訓與轉移就業有效銜接……兩年來,湖州市在木裡縣共舉辦20余場次小型招聘會,協助近300名木裡籍人員赴湖州就業。

  湖州對口支援木裡工作順利推進:2018年至今對口支援產業類項目14個,涉及資金4824萬元。

  新的問題擺在面前——如何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李志雲幫助木裡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農產品展銷活動、協調對接木裡在長興等地設立農產品銷售專櫃。兩年多來,湖州駐木裡縣工作隊幫當地銷售了1000余萬元農特產品。

  李志雲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幫扶協作從“輸血”變“造血”?他積極對接木裡和長興縣委組織部門,建議創新培訓模式。去年8月到9月,長興縣10位村黨支部書記成為木裡縣結對村“第二書記”。通過此模式,木裡縣培訓村干部47人、致富帶頭人170余人,他們發展羊肚菌等產業,帶動2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160萬元。

  這位“公益達人”

  持續20年幫助身邊困難人群

  【人物名片】

  李天玉 眉山市桂花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樊邦平 文/圖

  近日,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的韓超明,敲開了眉山市桂花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天玉的辦公室大門,把20個土雞蛋送給救命恩人。

  去年,家境困難的韓超明患上“胸主動脈夾層瘤”,卻拿不出15萬元治療費用。這時,李天玉找上門,自掏8萬元,還四處籌資7萬元,幫助韓超明。

  “今年4月,我已經辭去村黨支部書記了,以后喊我李大哥吧。”對於辭去村黨支部書記職務,李天玉向韓超明解釋,“是要把精力用在公益事業上,以后有困難,還是可以來找我。”

  今年54歲的李天玉是眉山有名的熱心老板,他擁有多個身份,既是眉山市桂花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曾是洪廟村黨支部書記,更是市、區人大代表,但他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公益達人”。

  “盡力幫助身邊的困難人群”是他的追求。1996年李天玉辭去公職,投身商海。2000年起,手頭寬裕的李天玉開始幫助困難人群。名氣越來越大,上門求助的人越來越多,李天玉意識到僅憑自己的力量不夠了。2013年,李天玉開始聯動身邊的企業家朋友和社會志願者,走上了半職業化的公益事業之路。

  做一件好事容易,持續做20年好事很難。“你搞公益就是為了名和利”,幾年前,他遭到一位朋友質疑。李天玉心如刀絞,“如果是作秀,你也可以來試一試,看能不能堅持一年。”

  20年來,李天玉共倡導和帶動數千人捐資並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自己捐贈了上千萬元的資金和物資,組織創辦了“眉山市愛心聯盟志願者協會”“關愛抗戰老兵團隊”等公益團體。在他的帶領下,眉山市愛心聯盟志願者協會會員發展到500余人,募集資金500多萬元,救助貧困群眾和弱勢群體達4600余人次。

  爭取奮戰到70歲

  我就下山養老了

  【人物名片】

  李國芝 巴中市通江縣諾水河鎮小騾馬村(原柳林村)村民。2016年度巴中市“脫貧攻堅之星”、通江縣脫貧攻堅特殊貢獻獎“脫貧致富光榮戶”、通江縣諾水河鎮2017年度“脫貧致富之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文圖

  11月下旬,巴中大山裡的溫度越來越低,但李國芝和妻子仍堅持住在山頂的窩棚裡,“有兩個老鄉在我家定了年豬,等他們回來,我們就回聚居點的新房子過年。”

  李國芝今年56歲,是巴中市通江縣諾水河鎮小騾馬村村民。該村處在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區,即便水泥路已修到家門口,當地距離通江縣城也至少需要3小時車程。而從山下聚居點到夫妻倆居住的窩棚,還需要大約半小時。

  有新房不住,為何住窩棚?原來李國芝的種養產業幾乎都在山上,一門心思發展產業的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個窩棚裡。

  以前,李國芝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生活的重擔全壓在李國芝身上。2014年8月,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激勵自己早日脫貧,他在自家房屋牆壁上寫下“寧願苦戰,不願苦熬”8個大字,用1萬元產業扶持周轉金和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發展產業,成立了通江縣諾水河鎮柳林村國芝種養基地,發展了多種產業,有大紅袍花椒2000株、中藥材5畝、青鬆10畝、南江黃羊20隻、土雞60隻、牛2頭、銀耳菌種350袋等。2015年,他家提前一年摘掉了貧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