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昆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20-03-29 15:58   浏览 次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上映前就聚集了无数关注的《好莱坞往事》在北美正式开画。这部电影以1969年风云变幻的好莱坞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过气明星和他的替身演员的故事。但在故事之外,电影的阵容却堪称星光熠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阿尔·帕西诺……

昆

《好莱坞往事》海报


不过最吸引观众的,却不仅是这些大牌影星。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幕后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甚至,《好莱坞往事》的海报和预告片里都清楚地标记着:这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九部电影。

昆汀是一个拥有大量拥趸的导演,哪怕在中国也不缺少追随者。其实,他本人也是一个“骨灰级影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迷影人”。

昆汀的诞生:音像店里蹿出一个迷影导演


昆

“迷影(Cinephilia)”,这乍一听像是个错词,仿佛“影迷”两个字放反了,其实不然。这个词如果简单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迷恋电影。而迷恋电影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迷影人(Cinephile)”。

在《好莱坞往事》的正片中,昆汀埋下了各式各样的致敬桥段,表达他对电影的热爱。他说,这是自己写给60年代好莱坞的一封情书。实际上,熟悉电影的观众在看到《好莱坞往事》的标题时,就会感到十分熟悉。这是昆汀对赛尔乔·莱昂内《西部往事》的致敬。

“玩梗”、“致敬”,这在昆汀的电影里并不新鲜。这是昆汀“迷影”特质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就是它们构成了昆汀的电影。在采访中,昆汀曾大方回应:“我的电影,就是这里搬一点,那里拿一点。”

所以,常有戏谈说“昆汀是一个‘抄出来的大师’”。如果要问他为什么这么能抄,那就不得不提20世纪80年代他在音像店担任营业员的五年时光。有传言说他在五年里看了上万部电影,也有传言说上一个传言是假的,是上两万部……


昆

1992年成名后的昆汀返回影像资料馆

这间店铺的名字叫影像资料馆(Video Archives),是一家坐落在加州曼哈顿海滩市的录像带租赁商店。那是一个租赁录像尚属新奇的时代,大部分店铺货架上的影片都少得可怜。但这家影像资料馆,几乎拥有一切:好莱坞大片、纪录片、外国电影(按国家分类,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创新)、邪典电影(在其他商店同样十分罕见)……甚至,还有专门的“成人电影”区。

在这五年里,昆汀以远超常人的频率,观看了庞杂且巨量的电影。他迷上了通心粉西部片(制作成本低廉的西部电影)和港片。对于刘家辉、吴宇森这些西方人并不那么熟悉的名字,昆汀却能侃侃而谈。

他甚至曾在看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专门录下一个视频,滔滔不绝地叙说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他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这部电影里各个元素的喜爱,他说:“没有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会不喜欢王菲。”

昆

昆汀对中国电影也比大多数其他西方导演更熟悉,他与姜文是旧相识。图为昆汀探班姜文《秦颂》。

当然,昆汀也几乎看完了店内所有的“B级片”(制作粗糙的电影,内容多涉及情欲、恐怖、血腥),逐渐确立起自己的影像风格,成长为我们熟悉的那个“他”。

1992年,昆汀的第一部电影《落水狗》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立即变成了当届的爆款。这部电影满溢了B级片、黑帮片的质感,但同时又一反同类电影的套路,收获了非常多的正面评价。其中的话唠、暴力、非线性剪辑等元素,直接塑造了昆汀电影的基调,几乎成为了他后来所有作品的底色。

随着《落水狗》的成功,好莱坞尝试接触昆汀,并为他提供了包括《生死时速》《黑衣人》在内的许多项目,却被他一一拒绝——昆汀决定闷在屋里,创作自己的下一部电影。

后来,这部电影在1994年的戛纳震惊了世界。它就是《低俗小说》。它不可置信地击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斩获戛纳的金棕榈。它精妙的结构,开启了电影非线性叙事的先河。哪怕距今已过去20多年,它依旧是年轻群体中无法避之不谈的文化符号。

昆

《低俗小说》海报|豆瓣

但在这部电影里,昆汀依然存在“抄”的部分。片中,米雅与文森特那台精彩绝伦的赤脚对扭,就是昆汀从意大利大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借鉴而来。

昆

《低俗小说》致敬《八部半》的扭扭舞

2014年的戛纳沙滩上,海面吹来的风,又一次扬起红蓝绿女们的头发。《低俗小说》迎来了自己20周年的重映仪式。“抄袭”了大半辈子的昆汀抵达现场,拿起话筒向台下的观众发问:“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山呼海啸般地回应。“有多少人没看过这部电影?”一部分人半开玩笑地发出嘘声。于是,昆汀露出他标志性的大笑,拉长了声音大喊:“Loooosers!!!(衰~~~~仔!!!)"

迷影文化:电影百年的精神线索

音像店里的海量积累,让昆汀能够随时从自己丰富的影片储备中调用素材,完成所谓的“鬼才”创作。但是,在电影行业中,是否只有一个像昆汀这样创作的导演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一个导演制作电影,都必然建立在个人观影的经验上,这同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并无二致。在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里,斯皮尔伯格也任性了一把,一气儿往电影里埋下上百个彩蛋。

因此,只能说由于昆汀过于庞大的阅片量和所选择的电影风格,让电影领域里普遍存在的“迷影”特质,在他身上尤为突出。

不过,作为一种细分的行业文化,“迷影”的概念在非专业人士心中时常不够清晰,甚至存在不少误解。许多人认为,它无非是对影迷身份的另一种表述。

就学术角度而言,“迷影人”与“影迷”这两个不能完全画上等号的概念,二者是包含关系。因为,但凡喜欢电影的观众,都可以被叫做影迷,但这种一般意义的“喜欢”,是否达到了“迷恋”,却还需要再加评断。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认为:“这种迷恋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电影的审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仅要喜欢,还得懂得欣赏。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