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群眾一日不脫貧,我就一日不離崗”——“第一書記”達娃旦增的扶貧心路

“群眾一日不脫貧,我就一日不離崗”——“第一書記”達娃旦增的扶貧心路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21-01-02 04:18   浏览 次  

原標題:“群眾一日不脫貧,我就一日不離崗”——“第一書記”達娃旦增的扶貧心路

11月1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拉薩市城關區奪底鄉維巴村第一書記達娃旦增在辦公室高興地哼著小曲。自2014年6月擔任第一書記以來,達娃旦增的心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輕鬆愉快過。

當天,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拉薩市城關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山南市乃東區、林芝市巴宜區、昌都市卡諾區五個貧困縣(區)脫貧。達娃旦增所在的維巴村也在脫貧名單之列,這意味著達娃旦增三年多的付出得到了肯定。

2010年,達娃旦增大學畢業后通過招考,成為拉薩市的一名公務員。2014年6月,他被派到維巴村任第一書記。當時,村裡正在推進精准扶貧工作。

第一次入戶精准識別調查,達娃旦增來到村裡重點貧困對象強巴家中。昏暗的燈光下,前不久在工地上把腿摔傷的強巴正躺在床上養傷,妻子坐在一旁愁容滿面。得知達娃旦增他們是來幫扶困難家庭的村干部,強巴低聲對妻子說了一句“政府來幫咱們了”,隨之轉過身去淚流滿面。

就在那一刻,看著強巴艱辛的生活和滾落的淚水,達娃旦增暗下決心,要把扶貧當成自己的事業,群眾一日不脫貧,自己一日不離崗。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站就是一天,卻隻能吃一兩頓飯。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冥思苦想都是扶貧的事。”達娃旦增向記者回憶著入戶調查那一個月的歷程。

了解到村裡的實際情況,達娃旦增很快就拿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拼勁、韌勁。

要“拔窮根”,必須要落項目。2015年底,達娃旦增了解到,一家青海樹莓公司計劃在西藏建立產業園。為能爭取到這個名額,達娃旦增一次次往鄉裡和區裡跑,向上級部門和企業展示了維巴村的優勢和信心。

付出總有回報。2016年2月,這家公司在維巴村注冊成立了西藏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並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流轉模式。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達娃旦增積極為土地流轉涉及的建檔立卡戶解決就業增收問題。全村流轉土地面積604畝,租金2000元年畝。其中,建檔立卡戶流轉土地126畝。除了拿租金,建檔立卡戶還可以參與企業種植樹莓、黑加侖,每人每天100元工資。

在走訪中,達娃旦增發現村裡的不少貧困群眾不是不勤勞,不是不想富,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該向哪裡使勁,該選擇什麼樣的門路。

於是,他總要找機會到村民家裡坐坐,和村民拉家常。困難群眾有的家裡有病人,高昂的醫療費拖窮了全家﹔有的家裡有殘疾人,沒有勞動力﹔還有的家裡土地少,又沒有人外出務工,經濟來源單一。達娃旦增針對村民家的具體情況,想方設法給予不同救助。

沒有技術和資金的貧困戶白瑪想在村裡開個饅頭店,達娃旦增就聯系扶貧部門先送她去學習技術,又為她修建了門面房、購置了機器和設備。現在,白瑪的饅頭店生意紅紅火火,年收入達2萬多元。

達娃旦增說:“在村裡,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還有村兩委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在村外,我又有一個強大的‘娘家’在支持著我。”

達娃旦增說的這個“娘家”就是拉薩市城關區政府。在持續開展推進扶貧脫貧工作過程中,城關區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用實用的扶持措施:抓產業扶貧、抓易地搬遷、抓教育扶貧、抓就業培訓、抓社會扶貧和抓思想脫貧等。

一項項計劃有條不紊推進,一個個設想變成了現實,達娃旦增成功帶領維巴村走出貧窮,村裡人親切地稱呼他為“達娃書記”。

“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沒有奪目亮眼的榮耀成就,但他如同溫暖的火苗,照亮著周圍的村民群眾,給大家以貼心的服務和幫助。也因為有了他的助力,維巴村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才能越走越順暢。”維巴村扶貧專干尼瑪這樣評價他。

在達娃旦增和村裡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維巴村成了“家富、村美、人和”的先進村:村裡花香四溢,戶戶有產業,人人爭先進,全村55戶貧困戶今年全部脫貧,戶均收入近萬元。

回顧這3年多的扶貧經歷,達娃旦增表示,扶貧工作是個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銀,更需要真情實感的傾注。隻有帶著對廣大基層群眾深厚的感情去做,才能做好。

對於村裡的未來,達娃旦增有著更長遠的打算:一是利用村裡現有的旅游資源,通過項目、資金、技術等支持,發展民宿旅游,提高村民的現金收入。二是利用樹莓公司在村裡建立樹莓紅酒、果汁等樹莓精深加工廠的契機,整合村裡的土地資源,聯合辦廠。

盡管維巴村已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但是一些村民自身脫貧能力和脫貧基礎較薄弱,還存在致貧返貧的不穩定因素,鞏固扶貧成果十分不易。達娃旦增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按照動態管理機制,持續推進幫扶政策,確保實現長期穩定脫貧。(新華社拉薩11月3日電 記者 王軍)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