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19-11-13 10:00   浏览 次  

  对于国内影视人而言,六月是属于上海的。

  第25届上海电视节昨日已开幕,正式奏响了2019年上海国际影视节的序曲。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即将于6月15日拉开大幕。

  为期半个月的影视盛典,使国内以北京为中心的影视圈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南下”迁徙运动。在这期间,影视人们忙碌赶场,谈笑风生,其中尤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时日最为瞩目。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作为国内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内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方面,对于影迷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华丽的展映片单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另一方面,对于业界人士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了国内电影人每年一聚的江湖庙堂。黄浦江畔小龙虾宴,影视之夜觥筹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节之外的浮世绘。

  事实上,从1993年举办首届到如今的22届,二十六年的征程恰巧也是国产电影市场逐步开放直至壮大的历程。因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流变也正应对着国产电影市场商业化的发展。

  只不过,相对于其国内影响力,关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响力”与奖项含金量不足的诟病也一直存在着。那么,走到二十二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究竟该如何平衡它的多元化个性,并在众人期待之下完成它的国际身份构建?

  奖项之内:从3部到12部,

  国产影片数量增多、渐趋商业化

  1993年,彼时离第一部进入内地市场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还有一年,而影响了此后国产电影市场发展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3号文件”刚刚发布。

  那一年,国产电影年度总票房只有13亿元。而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就在那一年诞生,共有33个国家与地区16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

  2018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而那一年,国产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大关。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走到了第22届。在这个过程中,上影节经历了从原先的两年一届调整为每年6月举办(第五届开始);而从第七届起,设立亚洲新人奖评选,扶持新人成长;第九届,国际评委会主席第一次由国外电影大师担任;第十届开始,设立电影创投会;第18届起,创办互联网影视系列新项目。

  与此同时,国产电影市场也经历了从统购统销到面向市场的产业化改革,电影票房从10亿级到600亿级别的飞跃。不难发现,上影节与电影市场,在历史的长河里平行而上,互为见证。

  这点,或许从国产影片在上影节的表现,以及开幕式影片的变化可见端倪。(为了突出上影节的地域特点,把优秀的国产电影推到台前,选择国产影片作为开幕影片成了上影节不成文的规定;而每年有国产影片入围金爵奖,也是另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从上表可以看到,从93年举办至今,国产影片在上影节“露脸”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包括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在内的总入围国产影片数量在10部以上,相比过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不难发现这其中所受到的当年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2015年前后,正是国产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顶峰。

  具体来说,入围金爵奖的影片相对而言类型更加多样化,既有像早期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这样的战争三部曲,也有像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这样的传记片,如《烈日灼心》《追凶者也》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也不乏《皮绳上的魂》《阿拉姜色》等偏文艺气质影片。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而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影片(包括入围男女主演的),其中不乏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战狼》《唐人街探案》《缝纫机乐队》等商业气质浓厚的影片,也有如《黑处有什么》《少年巴比伦》这样的导演处女作。

  以今年为例,入围金爵奖的三部影片,《拂乡心》《春潮》都属于剧情片,而《铤而走险》则属于犯罪类型片。值得一提的是,三部影片背后也已有资本预定。尤其是无限自在、麦特等老牌营销公司的参与,让这几部影片也更具商业看点。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从开幕式影片看,今年是首次采用双片开幕的形式,由管虎执导的《八佰》以及章家瑞执导的《穿越时空的呼唤》共同担任。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而从早期的《蓝色爱情》到如今的《八佰》,可以看到开幕影片似乎也越来越和当年的市场潮流相呼应。比如去年的开幕片《动物世界》也是当时暑期档热门影片之一。而早在2012年的时候,当年的大热门影片《画皮2》就已经登上开幕片之位。

  相对于入围奖项的影片,开幕式影片在选择上似乎更走在国产电影商业化潮流之先。

  奖项之外:影迷抢票

  电影人“龙虾节”聚会

  如果说,从国产影片在上影节入围的表现可见其二十多年来与潮流相趋同的发展脉络,那么,在奖项之外,更可见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发展过程中被文化和市场所赋予的越来越多的身份标签。

  一方面,对于影迷来说,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扩大,以及外来影片片单的增多,上海电影节名副其实成为了影迷们的“抢票节”。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这点,似乎和国内的另一大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不相上下。不过,得益于非官方主导,以及在戛纳之后举办的时间福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片单往往更具看点。

  以今年为例,就有500余部影片进行展映,其中有297部影片为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及中国首映。而在6月8日上线开票之时,30分钟出票20万张,也刷新了开票记录。据悉,在当天开票后不久,某二手平台上一张4K修复版的《海上花》就被炒到了2000块钱一张。对比去年2841万的总票房,今年预计还会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对于电影人而言,上海电影节更像是每年难得一聚的武林大会。每到六月,业界各路人马往往拿出浑身解数,齐聚一堂。

  在这个时候,上影节就成了电影人活动的中心,星光闪耀和忙碌转场是关键词。首当其冲就是红毯秀,尤其是恰巧属于宣传期的剧组,大多会借上海电影节之光,在红毯上造势。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比如,去年除了入围影片及开闭幕式影片之外,包括《巨齿鲨》《邪不压正》等多部即将上映的影片都有在红毯亮相。而今年,包括《攀登者》《少年的你》《伟大的愿望》等新片也将会在红毯亮相。

  其次,是大大小小的电影发布会。尤其是在2016年的鼎盛时期,一天有近30场发布会举行。偶尔也会有主创人员身兼几个剧组,来回串场的情况出现。而在这时,行业记者们就成了发布会现场最奔波忙碌的人了。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