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bt大战神 >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大战神私服 发布于 2019-11-17 19:42   浏览 次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在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牧民群众的心目中,有个一直盛开着的“红色嫩芽”——乌兰牧骑。从1957年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创建第一支队伍起,乌兰牧骑常演常新、广受欢迎,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发展到75支队伍,遍布内蒙古大草原。

  乌兰牧骑长期活跃在基层,与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亲切地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从草原到舞台、从社区到剧院,可以说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和身影。

  为什么乌兰牧骑能一直常演常新到现在?作为由政府领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个红色文化工作队为什么能发展壮大持续至今?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正在清理卫生死角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正在挨家探访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10月12日上午,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一个创城包片区内,有两组乌兰牧骑队员正在做着志愿者服务,其中一组深入辖区内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另外一组队员挨家探访,将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手册送到每家每户的居民手中。

  下午4点,刚忙完工作的两组队员还没来得及休息,就为社区群众在家门口表演了一场主题为“营造百姓温馨家园”的文艺演出。在这里,社区街道就是队员们的舞台,红色砖墙就是他们的背景幕布。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基层的农牧民带去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在社区为群众表演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在社区为群众表演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与牧民群众“零距离”,乌兰牧骑足迹遍布大草原

  2019年初秋的一天,晚风微凉。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门前灯光闪烁,平时广阔空旷的停车场,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汽车占据得满满当当。这里,一场乌兰牧骑的表演——《鄂尔多斯乌音嘎》将在剧院内上演。

  大幕升起,悠长的马头琴音动人心弦,悠扬的蒙古长调和激扬的民族舞蹈引人入胜。剧场内座无虚席,很多观众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观看表演的,无论男女老幼沉浸其中。和乌兰牧骑的每场演出一样,这场大舞台的演出,同样激起阵阵热情的掌声。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鄂尔多斯乌音嘎》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鲁婧 摄

  乌兰牧骑是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组建的公共文化队伍。

  多年来,乌兰牧骑扎根基层,风雨无阻,足迹踏遍了全区农村牧区的山山水水,源源不断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把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牧民群众心中。

  多年来,乌兰牧骑队伍已由当初的1支发展到现在的75支,平均每年深入基层演出100场以上,他们走遍全区各地,累计行程130万多公里。当然,这个行程还在不停地积累迭加。

  多年来,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带去各类歌舞、器乐演出37万多场次,各民族观众数达2.6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的奇迹。

  多年来,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出“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6项职能,充分发挥机动灵活、覆盖面广优势,突破场地、布景等限制,将舞台搭到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身边、搭在田间地头和蒙古包旁,零距离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如牧民所言:“乌兰牧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哪里有草原、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乌兰牧骑。”

  “接地气”是乌兰牧骑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

  下基层为农牧民表演服务是乌兰牧骑的工作日常,长期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涵养了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使得乌兰牧骑的表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非常“接地气”。

  今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看了街道乌兰牧骑载歌载舞的排练后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化市场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乌兰牧骑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要继续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广。

  如今,牧民群众在家通过一台电视、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到喜欢的节目内容。即便如此,乌兰牧骑对农牧民生活的影响依然不可或缺。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温都来嘎查的大草原上,一对蒙古族祖孙在自家的蒙古包前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年逾古稀的爷爷元登说:“在我们这儿,乌兰牧骑是最受欢迎的。他们与我们距离最近,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身为90后的孙子海木日图说:“现在电视、网络都可以看乌兰牧骑了,节日的时候,那是我们必看的节目。”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